查看原文
其他

马云接受瞭望专访:7000万人脱贫需超常规思考,走不同的路

2016-08-15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

◆ 什么是机会?机会就是解决麻烦,哪里有抱怨,哪里就是机会

◆ 脱贫不是一个口号,我相信中国7000万人的脱贫就是7000万个机会

◆ 7000万人脱贫必须要超常规地思考,走不同的路

◆ 扶贫是给人以“鱼”,脱贫我们是授人以渔

◆ 扶贫未必一定要直奔主题,如果把贫困地区的教育、医疗做起来,把三年的规划、五年的规划、十年的规划分步进行,我相信解决贫困并不是多难,脱贫不是遥不可及


记者/李自良 吉哲鹏 石超


“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,在短短的三十年内,让六亿六千万人摆脱贫困,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。”日前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,如今国家进一步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,更体现出中央的勇气、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。
  
  8月5日,身兼浙商总会会长的马云率浙商总会出现在昆明,与云南省政府集中签订了总金额达338亿元的投资合作类项目协议,并率数百位浙商参加“加强东西协作、助力扶贫攻坚”论坛。
  
  “中国7000万人的贫困就是7000万个机会”、“脱贫要脱掉观念之贫”、“7000万人脱贫必须要超常规地思考,走不同的路”……在专访中,谈及扶贫脱贫,马云道出的许多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。
  
  在他看来,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家,因此在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中,企业家所担之责和应尽之义务非常之大。
  
  “我很荣幸能够响应中央的号召,参与到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。”马云强调。
  
中央的勇气、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
  
《瞭望》: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消灭贫困,这是一场艰巨的任务,必须有超常规的手段,对此你怎么看?
  
  马云:近年来,中央对两件事情做出了巨大的决心和勇气:第一是反腐,第二是全面脱贫。我最近去了很多国家,见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,他们都提到两个方面,一是“一带一路”,二是中国在2020年全面脱贫。大家好奇、钦佩,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提这样的口号,我自己也觉得中央的勇气、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。
  
  同时这让我为之振奋。作为企业家,我们响应当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,30多年来受益于此,如果能参与到这个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,将是我们巨大的荣幸和福报。
  
  人类经历了三次巨大的技术变革,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英国,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解放了人的体能;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能源革命,虽诞生了无数的就业,但产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  
  人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人脑的解放,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什么?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,而是人们向贫困、疾病、环境发动战争。今天,我们看到一个了不起的创举,就是中国希望在2020年以前让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群彻底摆脱贫困。
  
7000万人脱贫是中国腾飞的机遇
  
《瞭望》:虽然当前各地扶贫攻坚如火如荼,但有一些人认为,脱贫成了地方发展的包袱,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?
  
  马云:脱贫是一次巨大的机会,六亿六千万的脱贫人群让中国有了今天,诞生了无数的企业和企业家。如果把剩下的7000万名贫困人口脱贫,我相信中国会诞生更多的企业、更多了不起的企业家。
  

  什么是机会?机会就是解决麻烦,哪里有抱怨,哪里就是机会。7000万人脱贫不是压力、责任、麻烦,而是巨大的机会。脱贫不是一个口号,我相信中国7000万人的脱贫就是7000万个机会。
  
  重要的是如何找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。六亿六千万人已经脱贫了,我们该怎么把握剩下的机会?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,袁隆平很了不起,把亩产做到近千斤,我们要把亩产做到1000美元,把土特产按筐卖、按车卖、按颗卖,这就有点意思了,实际上蕴藏着很大的产业。
  
  从土地革命到全面建成小康,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农村的进步,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从农村开始。但今天的农村跟以前不一样,在PC时代农民根本没搞清楚什么叫PC,但现在农民人手一部手机,比当年PC计算能力、存储能力、运用能力不知要强大多少倍。
  
超常规思考走不同的路
  
《瞭望》:贫困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,贫穷、扶贫、发展有怎样的内在逻辑?
  
  马云:脱贫给我的启示相当大,这是一场持久战。我们以前扶贫是给钱给物,但脱贫是要持续的发展,从扶贫到脱贫、到致富,这是三个不同的阶段
  
  我最害怕把脱贫做成扶贫——发点钱就可以了。实际上扶贫是过程、脱贫是结果、致富是愿景。从这个角度考虑,扶贫办可以叫做“脱贫办”。
  
  扶贫、脱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7000万人脱贫必须要超常规地思考,走不同的路。扶贫是给人以“鱼”,脱贫我们是授人以渔,我的理解是造“鱼塘”,让农民有“鱼”可养。
  
  脱贫离不开经济发展模式。关键是思路和落实,从医疗健康、从基础设施入手,2020年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必须攻下来。政策的大方向确定了,观念要改变,走昨天的扶贫之路不靠谱了。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到底穷在什么方面、有什么问题,是经济不发展还是人才或医疗、教育的问题,然后再精准提出解决办法。
  
脱掉观念之贫
  
《瞭望》:以企业家的思维看,束缚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桎梏是什么?
  
  马云:扶贫攻坚战要当做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。脱贫要脱掉观念之贫,有些地方守着落后的观念、落后的产业,有些人没有半点商业知识,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生意,人人都能做商人。中国在建立营销渠道、帮助农民致富的方法上比较老套,没有效率,习惯于一哄而上。
  
  扶贫是让中国政府官员懂得商业经营,创造造血功能。在扶贫中,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,比如基础设施等企业做不了的事情,而企业家要做企业经营。
  
  在中国,除了云南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省有这么良好的环境资源。但除了烟草行业,云南还没有什么产业已经成型?当然,没有成型才有机会。云南基础差、农业的欠发达才给了我们机会。广东产业不是转型,叫做升级。而云南的旅游和现代服务业,没有型可转,因为没有成型。
  
  扶贫工作的造血本事在企业,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联合在一起,才能有造血功能就云南而言,其服务设施、旅游设施都要加强,在很多领域,云南还是一片未开挖的处女地,云南没有被昨天的“成功模式”绑架,因为上一个模式是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,这个世纪的生产一定是个性化,也许云南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。
  
  很多贫困地区正在努力。现在已经有832个贫困县在阿里巴巴上卖东西了,去年的销售额是215亿元,其中网上销售超过亿元的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。这在以前难以想象,由于出现了电商、互联网,农民迅速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,市场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  
  由此,扶贫有不同之路可走。我相信中央提出了扶贫攻坚战的口号、目标以及出台了相关倾斜政策之后,扶贫可以做到弯道超车。
  
公益心态与商业手法不能颠倒
  
《瞭望》:开展东西协作、开辟扶贫新路径,不少企业家都加入到扶贫攻坚,如何做到事半功倍?
  
  马云: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尝试和努力,这也是企业家比拼智慧、比拼能力、比拼资源的时机。如何能够在贫困地区找出一种独特的方式,既能利己也能利他,这是企业家面临的巨大考验。
  
  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家。因为企业家或商人有三样东西做得好第一,做企业必须有结果;第二,做企业必须有效率;三,做企业必须公平。


在未来扶贫攻坚的过程中,企业家所担之责和应尽之义务非常之大。要真正让7000万人脱贫,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之路。
  
  企业家参与扶贫,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件事情是教育。知识就是财富、知识就是力量。30多年来,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之一就是教育。不可否认,中国的教育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但我觉得教育是第一要素,因此仍有必要继续加大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方面的投入。要解决贫困人群的收入问题,必须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。
  
  扶贫的根本是人,让人能够自立,让人充满理想。前几天去贵州的一个小学,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做。我有一个乡村教师计划,最近又提出乡村校长计划——如果能让校长和老师发生变化,那么学生就会发生变化
  
  农村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最大突破口。大家都在搞应试教育,书包越来越重,多少学生一边骂一边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,因为我们已经被应试教育绑架,没办法退回来。农村学校今天缺音、体、美老师。在一个学校,一个老师告诉我,他除了音乐不教其他全教。
  
  所以做公益、慈善、扶贫,我们每个人未必都要做大项目,想做一点点就可以。公益、慈善不是你给别人多少钱,而是你花了多少时间,唤醒了别人的良知,让你自己和孩子发生变化。
  
  第二件事情是医疗基础设施的健康工作。30多年来中国在医疗基础设施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但企业家如果能资助农村偏远地区的卫生院、医疗设备、医生培训,也许也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提供高效、低价、方便的农村医疗服务,本身就是一种扶贫。
  
  今天我们参与的大数据、所做的技术,能够解决扶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。扶贫未必一定要直奔主题,如果把贫困地区的教育、医疗做起来,把三年的规划、五年的规划、十年的规划分步进行,我相信解决贫困并不是多难,脱贫不是遥不可及。LW


刊于《瞭望》2016年第34期,原题《马云:扶贫是一次巨大的机会》

推荐阅读

马云最新文章:“说生意好做的人基本是吹牛”

瞭望专访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永富: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必胜

习近平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


瞭望  OutlookWeekly1981  


转发请标注【来自瞭望微信】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 下载瞭望客户端

更多精彩,请订阅《瞭望》新闻周刊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